董少权、董如雨——中医辨证论治消渴病

时间:2022-07-05 21:59:10编辑:大国中医网浏览:159 收到的花:50送花

中医辨证论治消渴病

天津市北门医院中医科   董少权董如雨

摘要  消渴病,以多尿、多饮、多食、乏力、消瘦,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。其特点为发病率高、病程长、并发症多。中医治疗消渴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,在治疗过程中依然广泛借鉴。近年来,笔者在临床中不断积累经验,对消渴症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有更深的体会,现综述如下。

1.消渴病的病因病机

中医认为消渴病的病机是阴津亏损,燥热偏盛,与肺、胃、肾此三脏关系最为密切[1]。中医古籍该病产生的原因归为一下几点:(1)素有阴虚体质者。《灵枢·五变》 “五脏皆柔弱者,善病消瘅”中可提现。(2)饮食失节,喜食肥甘厚味、辛辣刺激致脾胃运化失职。见于《素问·奇病论》 “此肥美之所发也,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,肥者令人内热,甘者令人中满,故其气上溢,转为消渴。” (3)长期情志失调,火热内盛,伤津耗液所致。可见《临证指南医案·三消》 “心境愁郁,内火自燃,乃消症大病。”(4)房事过度,肾虚肺燥引发。《外台秘要·消渴消中》 “房劳过度,致令肾气虚耗,下焦生热,热则肾燥,肾燥则渴。” 予以佐证。

2.消渴病的辩证论治

中医根据消渴病病位不同[2],分为上、中、下三消。通常将以肺燥,多饮为主要症状者称为上消;以胃热,多食为主要症状者,称为中消;以肾虚,多尿为主要症状者,称为下消。

2.1上消的分症论治 

(1)肺胃并热   症状:心烦欲饮、苔黄舌燥、脉洪大。治则:肃清肺胃,益气生津。方药:白虎加人参汤。(2)热伤肺阴   症状:心烦口渴、咽鼻干燥、盗汗少气。治则:清热养肺。方药:二冬汤,琼玉膏。(3)气阴两虚   症状:神疲懒言、自汗、脉虚。治则:养阴益气。方药:生脉散,黄芪饮。(4)心气耗伤   症状:烦热失眠、形瘦溲赤。治则:清热养心。方药:麦冬饮子。

2.2中消的分症论治 

(1)胃热炽盛   症状:多食易饥、渴饮、大便干燥、消瘦、苔黄燥、脉滑数。治则:清胃润燥,泄热生津。方药:白虎汤,调胃承气汤,知母散。(2)脾胃虚衰 症状:饥而不能食、多尿体乏、舌淡脉弱。治则:益气摄精,健脾养胃。方药:白术散。

2.3下消的分症论治

(1)肾虚火亢   症状:尿多、口干、腰膝酸软、烦躁失眠、脉细数。治则:滋阴固肾。方药:左归饮、六味地黄丸。(2)阴虚及阳   症状:尿多且少渴、面黑、或五更泄泻、阳痿早泄、脉沉细。治则:引火归元。方药:八味地黄丸。

3.消渴病并发症

中医文献[3-4]对于消渴症并发症(即兼证)的记载认为消渴症治不得法,日久可出现多种兼证如:痈疸,白内障,雀盲,耳聋等。根据部位不同可分为兼脏腑病症、兼皮肤病症、兼五官病症者。常见的(1)可出现肺萎,《金匱要略  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》中提到:“热在上焦者,因咳为肺萎,肺萎周华兵,从何得之?师曰:或从汗出,或从呕吐,或从消渴,小便利数。”分析可得,消渴病小便频繁且多,导致津液耗损而阴虚,阴虚则生内热,灼于肺,肺失宣肃成肺萎。主要临床表现为气短,乏力,咽喉不畅,或咳痰血,午后潮热,脉虚数。临床上常用麦门冬汤主之。(2)水气病,病位在肾,日久可累及其他脏腑。表现为浮肿,尤其以腰部以下最为严重。面色苍白无华,不思饮食,胃脘胀满,肢冷神疲,舌苔淡白,脉沉细。(3)中风,偏瘫,心胸疼痛等(4)白内障,雀盲,耳聋。(5)疮疡,痈疽等。

4.结语

消渴病,现代医学称之为“糖尿病”,其名首见于中医典籍《内经》,辨证施治鉴于《金匮要略》,而有详细的症候分类可参考《诸病源候论》。因此,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和治疗已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[5-7]

《内经》阐述消渴病有按照症状,或部位命名的,如 “消瘅”,“消渴”或“肺消”,“脾瘅”等。而消有三个意义:(1)消水谷,指的多饮,多食。(2)消灼津液,津液失养使火热内生。(3)消瘦。对中医医籍的研究表明[8-10],消渴症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内热。或肺热,或胃热,或阴虚阳亢。或由外感引起寒热失调,或因情志饮食,或因脏腑功能失调引起。针对糖尿病的治疗,林兰教授[11]提出的“三型辩证”的思想,目前受到广大中医学者的推崇,其研究认为,该病主要分为:阴虚热盛、气阴两虚、阴阳两虚三个证型,以益气养阴、活血化淤为主要治则。为中医治疗糖尿病制定了辩证治疗的规范,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后人研究指明了方向。因人体是一个整体,一处的病症如不及时处理往往容易迁延他处。消渴症根据发病原因或发病部位的不同常常衍生出其他并发症,见《素问 .通评虚实论》[11-13]中“凡治消瘅,扑击、偏枯、萎厥,气满发逆,甘肥贵人,则膏粱之疾也,隔塞闭绝,上下不通,则暴忧之病也,暴厥而聋,偏塞闭不通,内气暴薄也,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。”其发病原因以及并发症复杂多样,因此正确的辩证对治疗消渴症意义重大。现代医学[14]认为糖尿病发病可能由于以下原因:遗传、免疫失调、感染、精神等因素引起,与中医学理论能够产生共鸣。治疗上以调控血糖为主要治疗手段,在控制病情以及对抗并发症方面疗效并不显著。中医认为本病治疗上因采取辩证论治,除了药物治疗,情志和饮食的调摄也是非常重要的。《儒门事亲,三消之说当从火断》说:“不减滋味,不戒嗜欲,不节喜怒,病已而复作。能从此三者,消渴亦不足忧矣。”强调了节制饮食的重要意义。目前临床对于消渴症的治疗多是博众家之长,结合临床实际,有一定的效果,但对于治愈消渴病仍需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,不断钻研,开辟新思路和新方法。

4.三补三泻活血益气地黄汤治疗2型糖尿病消渴症。

组方: 生地30g 山茱萸 18g 山药30g泽泻12g 茯苓12g丹皮12g 天花粉30g  葛根15g麦冬15g 丹参15g。当归15g 黄芪20g 鸡内金6g 五味子12g

用法用量: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用,15天为一个疗程。

主治:滋阴补肾,益气养阴,活血化淤。

方解:方中重用生地滋阴补肾,填精益髓,为君药。山茱萸酸温补肝肾并能涩精,山药性味甘平补脾益肺,生津养阴,固精益肾,同为臣药。三药相配可滋养肝脾肾三脏之阴,称之为三补。配泽泻利湿泻浊,防生地之滋腻恋邪,牡丹皮清泻相火,并制山茱萸之温涩。茯苓淡渗脾温并助山药之健运,三药渗温浊,清虚热,防君之偏,称为三泻。天花粉以大滋真阴使阳升而阴应向有,云行雨施之妙。鸡内金健运助脾化水谷力津液,五味子固津生津使水液不急于下趋。葛根,麦冬止渴生津,加用当归润燥养阴,丹参活血养血凉血。黄芪补气益气,使气能帅血。全方体现了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之药,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三补三泻活血化瘀,益气养阴,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,故以补益为主,肝脾肾三阴并补。

中医药理研究认为黄芪能使细胞的生理代谢作用增强,能双向调血糖浓度,促进肝脏蛋白质的合成,提高毛细血管抵抗力。生地,山茱萸有降血糖,降压,利尿作用。丹参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,减少血栓形成,改善微循环,葛根有降血糖,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,用本方的治疗,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。

加减:尿频者加桑螵蛸10g 益智仁10g若脾虚气滞加炒白术10g 砂仁6g   陈皮6g 川朴10g 以防碍气滞脾。

病例详解:任某, 男, 70岁,有糖尿病史5年,近来身体不适逐渐加重。主诉食欲大增易饥饿,咽干烦渴,疲劳乏力,腰膝无力,形体明显消瘦,尿频,伴头晕,耳鸣,手足心热,诊见精神不振,面色晦暗,舌质暗红少苔,脉细数,空腹血糖14.6mol/L 尿糖(+++)。

西医诊断:2型糖尿病。

中医诊断:气阴血瘀型,消渴症。

由于阴津亏损,燥热偏亢,伤阴耗气,阴损及阳,导致气阴两虚,阴虚则内热耗灼营血,气虚无力推动血行,导致瘀滞,因此淤血始终贯穿于疾病过程中,治疗以益气养阴,清热润燥为法则。用三补三泻活血地黄汤加减治疗,28剂上症解除,血糖尿糖恢复正常,病情好转,后改用南京同仁堂降糖宁胶囊,随访一年血糖尿频平稳,精神状态良好,临床治愈。

参考文献

[1] 沈肇元.中医辨证治消渴[J].开卷有益:求医问药, 2014 (11) :28-28.

[2] 孙清栋. 中医辩证治疗消渴病的临床方法与临床效果[J].医药, 2016 (11) :193-193.

[3] 廖菊华. 中医辩证治疗消渴病的临床方法及效果观察[J].医药前沿, 2017 , 7 (10) :355-356.

[4]代兵. 中医辨证治疗消渴病的临床疗效分析[J].健康之路, 2014 (5) :344-344.

[5] 方影. 浅谈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体会[J].中国现代药物应用, 2011 , 05 (13) :116-117.

[6] 祖丽华. 辨证治疗消渴病(糖尿病)33[J].光明中医, 2016 , 31 (4) :523-524.

[7] 祁丽杰. 辨证论治消渴病[J].中医临床研究, 2010 , 2 (9) :83-84.

[8] 畅晓燕. 辨证论治消渴症137[J].光明中医, 2010,25 (1) :72-72.

[9] 曹玉芝,常丽. 中医护理方案对消渴病的护理效果观察[J].湖南中医杂志, 2016,32 (11) :118-120.

[10] 王孝萍 董彦平关艳梅. 消渴病(2型糖尿病)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观察[J].新疆中医药, 2017,35 (2) :50-52.

[11] 林兰,倪青。2型糖尿病“三型辩证”的理论与实践[J].科学中国人,2011(9):78-80

[12] 吴大斌. 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[J].中医药导报, 2015 (1) :79-81.

[13] 杨丽君,辛效毅.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现状[J].河南中医, 2013,33 (5) :650-652.

[14] 晏和国 , 杨博 , 侯建婷 , 等. 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[J].云南中医学院学报, 2017,40 (2) :48-51.

[15]梁晓春 ,孙华。汉英中医学精要  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

 

董少权  主任中医师

中华医学会中医学会理事

世界脊诊整脊协会副主席

港澳中医内科医师协会学术研究部委员

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常务理事

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

世界中医医学会联合会中医膏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

    师从中医名家天津市北门医院王维栋院长,北京广安门医院糖尿病专家林兰教授,

擅长:中医内、外科,风湿骨病,妇科,内分泌疾病,皮肤病等症候。编写中医医学著作三部大约76万字,1,.麻杏石膏汤医案2.温脾汤医案3.当归四逆汤医案,论文12篇。

主治:冠心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甲状腺病症、慢性胃炎、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、红斑狼疮、干眼症,颈肩腰腿痛,月经不调及各种不孕不育症、更年期综合症、盆腔炎、子宫肌瘤、乳腺增生、严重失眠、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面部黄褐斑、痤疮、毛囊炎、沉积色素等病症、牛皮鲜、神经性皮炎、过敏性皮炎、各种肿瘤疾病。